步射,骑射,车射
阿利弓箭   2011-09-13 00:54:0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先秦的青铜器、秦朝的兵马俑以及汉砖壁画等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遗迹。通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领略到射的艺术,其内容博大、类型多样,其中射姿更是丰富多彩,可分为三大类型:即步射、骑射与车射。
   步射
   指射者徒步使弓箭而射,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射术,较为广泛地流行。这种类型的射箭活动,从其在汉画中的表现看,根据射箭者的姿势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立射、跪射和弋射三种形式。
   立射,是步射射术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汉画中,这一形式的内容较为丰富。1955年四川德阳出土了一块东汉时期的“射士”画像砖,刻画出了两个执弓搭箭的射士形象。图像中左侧一人戴冠,着长袍,腰间束带,身后露出斜插在箭筒里的三枝箭,右手持弓,左手搭射于弦上,身体微屈,作准备发射状;右边一人侧身回首,头着圆顶冠,着长袍,右手持弓,左手搭箭,亦似在准备发射。从画像中二人的装束看,应为专业射手,当为正在进行射箭比赛。河南郑州市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砖,其图案为一“山林射猎”图,其中的射手也是一位立射者。这位射手身背箭,腰佩剑,右腿微弓支撑重心,双手拉弓欲射。这是一幅表现正在山林中狩猎的立射者形象,颇具生活气息。郑州出土的另一块画像砖,图像为“射鸟”图,在一棵大树上落有数只飞鸟,树下的射手立姿佩剑,双手拽弓,矢欲射出。从画面看,射者的眼睛、矢与树上的鸟连成一线,其引弓的力度和发矢的准确性得到了充分而形象的表现。这种射术,无论在足法上,身法上,还是手法上,可谓我国传统射箭形式的主流,从汉代至今,这种形式的射术一直长盛不衰。
   1935年出土于河南汲县山彪镇的战国水陆攻战铜鉴,该鉴中层的上组图案似为习武演练图。图中二人持弓,两脚成“丁”字步侧身而立。左侧射手刚发箭完毕,双目正视箭的飞行路线;右侧射手上体稍前倾,目视箭靶,正搭箭钩弦。该鉴中层的下组图案精确地摹画了攀梯攻城的激战场面。梯上战十横盾执戈,援梯拥进,地上一弓弩手作弓步,锁定目标,引弓仰射,实行掩护。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有一背负箭囊采用弓步射法的射手。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攻战图》铜壶上,有描述狩猎和战争的射术。从整个图案的人物服饰来看,狩猎和战争的人物多为男子,而在铜壶上沿颈部刻绘了一组反映妇女习射的图案。妇女着“深衣”(衣和裳连在一起),进行习射、采集和劳作。上组图案为三名女子在专门设置的靶场箭棚内,成一路纵队依次进行不等距离的练习。也可能是一人习射时三个连续动作的定格描述;左侧动作为取箭拿弓;中间动作为两足成“丁”字形拉开,侧身满弓,准备瞄靶发箭;右侧动作是箭矢命中靶心后的瞬间身体姿态。《礼记·射义》对古代射箭的动作要领作了概括:射者进入靶场后,心态要放松安定,身体站立姿势要正直,拿弓矢要平稳牢固,手握弓的小臂要水平,然后再集中精神瞄准靶子,这样才能射中。这几条言简意赅的要领,在上述三个定格人物的射姿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在我国先秦典籍里,名射手群星璀璨,如《列子·汤问》中的甘蝇、飞卫和纪昌,《孟子·离娄下》中的子灌孺子、尹公之他等。这其中还有一些独到的教练方法。如飞卫教纪昌学射,首先要考验新手的毅力,使之循序渐进而不急于事功,然后再学“不瞬”(瞄准时不眨眼睛),进而后学“视小如大”,让新手自己开动脑筋设法达到要求。这种充满创造性的训练方法,至今还有某种借鉴意义。在敦煌壁画北周290窟窟顶人字坡的《射靶图》上,对习射者的射姿作了生动刻画。画的右下方为砖石砌成的台基,上为一木制结构的箭棚。棚内二名立姿射手正瞄准靶心,引弓待发。六个环形箭靶悬在远近排列不一的支架上。远处一骑手往返于靶与棚之间。箭棚两侧画有两排待射者,相对而立,神态各异。有的昂首翘望箭靶,有的沉思默念。反映出我国古代习射不仅有专门的场地设施,练习场内秩序井然,而目从练习者、待射者、评判员(或拾箭者)所处位置和移动路线可看出,可能还订有某些练习规则和管理条例。
   跪射,在汉画中执弓者的多为一膝着地,另一膝竖起,左手握弓,右手拉弦的射姿。这种射姿在我国古代出现的时间较早。琉璃阁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铜壶下腹部,就刻有一组跪射者图像。汉画中跪射技术的出现,与春秋战国以来跪射技术的发达分不开。河南洛阳有一块阴线刻画像砖,上面刻一武士单膝跪地,左手握弓,右手控弦,回身向后欲射。画像中武士所执为粗大的硬弓,又是侧身后射,很有力度。河南南阳市出土的一块“狩猎”图画像石上,所反映的射猎者的跪姿更有特色,只见其单腿跪地,左手握弓,右手拉起弦和矢,迎射奔鹿。由于跪射这种形式便于射手身体一张一弛,使射手在有节奏的动作循环中有节奏地张、弛身体大肌,因而,易于为射手们所接受。从汉画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跪射这种技术在实用价值上,是步射类型中仅次于立射的一种射术。秦陵大型兵马俑从葬坑,1994年以前发现的有二个。在一号坑排列着三列横队的弩兵俑,每列七十,共二百一十,面向东,俑着战袍,扎裹腿,手执弓、弩,背负箭囊,纳箭百余枝。在二号坑东区中间四条过洞,每洞各排列跪射武士俑纵二路纵队,共八路,每路二十。弓弩手双目机警薄唇紧闭,弓步毅立,双手徐徐上举,弓已上弦,屏息等待,这是强弩手发现来犯之敌,瞬间致使敌人应声落马的真实再现。从秦俑兵种上看,有步兵、车兵、骑兵二种类型。步兵中包括有跪射和立射的弩兵和一般武士俑。跪射武士俑束发挽髻在头部右上方,用朱红带束扎,披铠甲,右膝着地,左腿蹲曲,右足蹲地,两手在右侧作握弓状。遗迹表明,弓似背在右肩,手执弦。立射武士俑,束发挽髻,着战袍,穿护腿,登皮鞋。左腿微弓仲向左前方,右腿后绷,作“丁”字站立。身左转,右臂横曲胸前,左臂下垂,微向前。双目怒视前方,弓已上弦,似作举弓瞄准姿势,屏息待机,准备射杀来犯之敌。
   弋射,又称缴、缴射。“弋”为用绳系在箭,以弓或弩而发,但所发射的不是长箭,而是一种“矰”,这种“矰”就是短矢,是一种以绳索系矢而射的射术。《论语·述而篇》谓“弋不射宿”——射猎的主要目标是指天空的飞鸟。《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以缴系仰射高鸟为之弋射。”在战国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第二层有一组弋射图案:人上有一群飞鸟,地下二人前伏跪射,镞已命中飞鸟颈之咽喉部。另一人正举弓张弦跪姿仰射。地上另有一人手持一物,似在向射者递。空中己有二只飞鸟被射中,鸟已下坠,处在半空中,绳另一端被拴在地而一重物上。四川汉画像砖中有块《弋射收获》像砖。砖上部有二人于河岸边进行弋射。左侧一人跪地侧身,举弓仰射高空飞鸟;右侧一人盘坐于地,向右侧身,满弓弦月,正瞄前方飞鸟,动作刻画得生动逼真。战国铜壶和汉代画像砖上的弋射,采用跪坐、盘坐,配合上体前伏或侧身转体等姿态,射姿优美,动作恻隐,线条所表达的力与射姿的美,是古人射猎活动的生动写照,说明弋射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了。《淮南子·俶真训》有“矢曾弋射,身短矢也”的记述,《战国策·楚策》中亦有“治其矰缴”的记载,均是当时盛行弋射活动的反映。汉代,在射箭活动中继承了这一形式,并发展成人们渔猎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娱乐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