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弓射箭的三种常见射姿:二、大架
大架是最体现“射箭当射长”的一种射姿,也是能最大限度发挥弓箭威力的一种射姿。
谈起大架射姿,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日本弓道。近年来,在恢复中华传统射艺的过程中确实有许多人在借鉴日本弓道的技术动作,但并不代表“大架”就是日本弓道独有的一种射姿。
一、技术特点
* 拉距超大,后手往往拉弦至后肩处。身高
* 前、后肩平;两肘尖平;微抬小臂、放松手腕,保持手背与箭平;
* 靠位是用箭杆贴在颧骨至嘴角之间;
* 撒放前持续“展持”用力(很重要),即两肩向两侧撑,同时背部下侧肌肉收紧;
* 撒放时沉肘,手在箭的延长线上平脱撒放;
* 散放完成后,两臂对称展开成“大”字型。
大架的外在动作特点是:前、后肩平;两肘尖平;微抬小臂、放松手腕,保持手背与箭平(注意下图中的三条红线)。这样的射姿,在人体生理结构允许的的条件下,用最舒展和稳定的方式将拉距增加到了最大。
大架射姿中,手腕和手掌部分的放松是保证发力一致性和射击准确性的关键要领之一。形象点讲,可以把小臂想象成一根棍子、手腕是一个连接环、手掌是根绳子、拇指是个钩子;你用钩子(拇指)钩住弦,然后斜握着棍子(小臂)的一端(肘尖)向后拉弦。这时连接环(手腕)、绳子(手掌)和钩子(拇指)都是被动受力的,你只要控制棍子(小臂)即可,用力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很高。如果手腕和手掌主动用力,就像在连接环和绳子上加了干扰力,那么力的一致性受到破坏,准头也就没了。
大架的另一个重要的隐性技术特点是肩、背部的持续“展持”用力,也是其技术动作和小架或现代反曲的一个很大不同点。下图中的黑线示意了正确“展持”的用力部位和方向:肩胛骨中部的肌肉不用力;上部的肌肉用力使两肩分别向两侧撑开;下部的肌肉向中间逐步收紧。从外部看,身体像是静止不动的,但内部却是在持续“加力”、“拉开”。
这种隐性的“展持”发力是伴随着瞄准和稳定,持续、缓慢展开的。换句话说,要缓慢地边瞄准、边展开、边稳定,在达到“彀极”(拉满弓状态)撒放前,需保证力不能断、瞄准不能偏。这是大架技术动作中最难掌握的要领,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体会。
初习大架的时候,为了能做出后手“绝”的动作,形成散放后两臂对称展开呈“大”字型的残姿,容易刻意用力向后“扯”弦撒放,这种错误动作其实就是因为没掌握肩、背部的持续“展持”用力,以及手腕放松这两个隐性技术要领。
二、优点
拉距超大,弓箭的威力得到最大发挥;
用力均衡,动作舒展、美观,非常好的健身方式。
三、缺点
技术动作较难掌握,射准的稳定性不高;
开高磅数的弓需要很大的控制力,否则后手手腕难放松,射击精度更差;
通用性差,不适用于韩弓、土耳其弓之类短小的弓;
靠位较高,远距离射击时不利于瞄准。
四、主要用途
正因为大架射姿美观、威力大的特点,其用途主要也在近距离杀伤和文射(或礼射)上。
2. 文射:对称发力,动作舒展、优美,健身效果良好。
日本弓道的研习者中女性接近一半,恐怕和大架的这个优点大有关系。
五、杂谈
这个系列里的三种射姿概念,是笔者归纳总结当前几种常见射姿的技术特点后提出的,命名时套用了“小架”、“大架”、“平架”这三个名称,但其定义已经不同于《武备要略》、《武经射学正宗》等古籍中提到的“小架”、“大架”、“中平架”的概念。
开始写这个系列之前,有朋友劝:你这是在颠覆历史共识!自己也疑虑,这样说会不会有混淆视听之嫌。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写出来,原因有三:
当前惯用的“小拉距”、“大拉距”、“超大拉距”提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各种射姿的技术要点,说起来也拗口;
明代古籍中对“小架”、“大架”、“中平架”定义的有些技术动作,现在已经摒弃或很少采用了。
起名称是为目的服务的。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说,明代先辈对当时常见的射姿进行归纳总结并命名,现代的人也应该做同样的事。与时俱进不见得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