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弓箭文化述略
中国古代弓箭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弓
箭源于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军事技能需
求,在中国古兵器家族中,弓箭是历史最悠久的成
员之一,在冷兵器时代,作为射远兵器的弓箭,具
有射程长、射速快、准确性高和杀伤力大等优点,
是其他兵器难以比拟的,历经数千年而从未间断。
弓箭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在
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弓箭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中
华文明前进的步伐,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对弓箭文化进行积极的解读与探
究,对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继承和弘扬民族传
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弓箭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广泛使
用弓箭了,山西朔县距今2. 8 万年的旧石器时期
的遗址里出土了用燧石制造的箭镞,这是迄今发
现最早使用弓箭的证据。《淮南子·木经篇》说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尧乃使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
“羿射十日”反映了在尧的时候弓箭已经发明,并
且已经用于狩猎、求生存的斗争中这样一个事实。
发明弓箭这种复杂工具需要长期的经验和知
识的积累。中国古代认为“弓生于弹”,即为弓箭
的产生与弹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甲骨文中弹的
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以盛放
弹丸。随着制弓技术的发展弓箭逐渐得到了改
良。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箭的穿透力和
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了发展,由单体弓到加强
弓,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国
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类弓箭———双曲复合弓的成熟
形式,即双曲反弯复合弓( 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
土) 。中国的汉字弓就是依据双曲复合弓的象形
而来的。在东周时期,中国复合弓的制造技术业
已臻于成熟,已经有了精良的制造工艺,造弓选材
很严。《周札·考工记) : “为弓取六材,必以其
时。”郑玄注: “取竽以冬,取角以秋,丝漆以夏,筋
胶未闻”。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著
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
结。对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
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
弊病,也进行了分析。中国古代不仅对制弓材料
要求十分严格,对具体的工艺步骤也有细致的规
定。“取六材( 干、角、筋、胶、丝、漆) 必以其时,六
材既聚,巧者和之。”复合弓的制造达到了古代制
弓术的高峰。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
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其制弓术与《考工记》记载
相比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弓箭的普遍应用,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着
重大意义。就像恩格斯所说: “弓箭对于蒙昧时
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
一样,乃是决定的武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 。中国在近代火药武器诞生以前,弓箭
一直是决定性的武器,在投掷武器方面一直保持
着世界领先地位,没有其他青铜或钢制的武器能
2011 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45
替代弓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我国古代战争技术
高超的见证。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古代各国而
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由于弓
箭在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统治阶级高
度重视并得以发展。
2 弓箭文化的多元性
从夏开始,奴隶主统治阶级就非常重视射技
训练,射是军队训练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传
说中,夏代已有学校,其固定形式为“序”、“校”、
“学”。商代学校有“教”、“序”、“痒”、“学”等类
型。《孟子》说: “序者射也”。“序”是专门习射
的地方。西周的学校,比夏、商有更大发展。西周
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国都( 包括
各封国) 所在地,分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是地方
各级组织的学校,分痒、序、校、塾四级,既如《周
礼》所说“乡有痒、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国学
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主要方面,
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内容,
“六艺”的教育重点,则放在射、御、书、数方面。
不管国学、乡学,都要习射。教射有五种方法称为
“五射”。
从西周教育“射术”的另一个角度透视其文
化的多元性,学校在教育“射”的同时,将“礼”教
有机地与“射”相结合,形成了“射礼”。“射礼”
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根据不同场合不
同性质的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射箭活动,其使用
的箭、矢、靶和配乐,均有不同。从天子、诸侯、卿、
大夫到士。自上而下各就其“礼”而不得逾越,表
现出鲜明的等级制度。
射箭是古代战场上一种重要的本领,贵族平
时不但要练习射箭,还要定时参加演示箭艺的盛
大礼仪。《仪礼》中的《乡射礼》和《礼记》中的
《射义》两篇文献,详细介绍了乡射礼的过程和种
种仪式,包括射前的饮酒、射箭时进退周旋的规
矩、用《诗经》中的音乐做节拍、从射者中挑选人
才等等。按《礼记·射义》的解释,射箭演示不只
表现一个人的眼界和力量,而且过程中进退周旋
的礼节和从容不迫的气度,更可以表现一个人的
品德。所以射礼并非单纯的比武,而是具有深厚
的文化含义。《礼记·射札》: “古者诸侯之射也,
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
以明长动之序也。”西周自天子到庶人,无不尚
射,有效地推动了射箭的普及。孔子曰: “仁者,
爱人”,“反求诸已”责已严,责人宽,复作到“仁”
的基本要求。通过射箭活动,培养人们严于责已
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又曰“君子无所争,必也
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为日
常不为争强好胜,但射时必争,射毕共饮,而争中
有礼,方为道德君子。这一切无不说明先秦教育
将“射”纳入礼乐教化的范畴,寓“礼”于“射”,方
显“射”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多元化特征。
古人很注重对射箭理论的总结,研究“射术”
的撰述理论著作开世界之先河,属世界最早有文
考的国家之一。战国末期《韩非子·说林》、《宋
史·艺文志》。秦汉三国以后,随着射箭在卫国
强兵的军事战争和民间竞技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
要的地位,促使有关射箭的著述大量付梓,仅《汉
书·艺文志》中就汇载有《逢门射法》、《李将军射
法》、《魏氏射法》等8 种69 篇,说明不同特点的
各家射法已经形成。
3 弓箭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3. 1 射箭器具
1. 弓箭。弓箭是由弓和箭两部分组成。弓由
弓身和弦构成。箭,又名失,是借助弓发射的,由
箭镞、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箭镞用于射击目
标,箭杆用于撑弦承力,箭羽使箭在飞行中保持稳
定。
2. 弩。弩是一种用机械力发射箭矢的弓,弩
是由弓、臂和弩机三个部分构成; 弓横装于弩臂前
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乘弓、撑弦,
并供使用者托持; 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
弦张开以后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失道内,
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既射出。
可见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发射的弓。
古人形象地描述它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
3. 2 射箭种类
1. 弓射。弓射,是把人的体力和弓的弹力结
合起来,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力量,以
瞬间爆发的形式将箭弹射出去,射速快、射程远、
推进力猛、杀伤力强、命中率高。
2. 弩射。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
发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为“横弓着臂,施
机设枢”。由于弩是延时发射的,因此将张弦装
箭与纵弦放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动作,无须在张
弦的同时瞄准,这更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准率
比弓有所提高。此外弓只能用手臂张弦,而弩可
46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
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来张弦,所以强度可
比弓大。因而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战国时期,
弩已成为重要的远射兵器,韩国以“强弓劲弩”著
称,“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
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
心。”见《战国策·韩一》。后经演变,三国时诸葛
亮研制的连弩,一次能连发十支箭,见《三国志·
诸葛亮传》。
3. 弹射。以(敏感词,被屏蔽)发射弹丸。《战国策·楚
四》有。“左挟弹,右摄丸”句,为战国时对弹射的
描述。
4. 弋射。弋射,亦称“矰缴”、“缴射”,用弓发
带丝绳的箭矢,“以缴系矰仰射高鸟谓之弋射”。
5. 骑射。骑射是骑术和射的综合术,亦称
“马射”,骑乘骐骥使弓箭而射。南朝宋颜延年
《赭白马赋》: “经玄蹄而雹散,历索支以而冰裂。”
李善注: “支蹄,马蹄也。索支,肢也,皆射帖名
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原重大的军事改革
之举,对后世影响很大。
6.“六艺”中的射。西周对学校教育“六艺”
中教射的五种方法称“五射”。《周礼·地官》:
“保氏掌王恶; 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三曰五射。”据郑玄注,这五种方法是:
( 1) 白矢,一说为箭穿过靶可见箭头的射法,
见东汉贾逵《周礼解诂》。二说据李呈芬《射经》:
“白镞至指也,此弯弓之法,所谓彀率也”( “彀率”
指张弓的尺度) 。
( 2) 参连,是先射一箭,后连射三箭的方法。
《射经》: “先发一矢,三矢夹于三指间,相继拾发,
不至断绝,此注矢之法也”。
( 3) 剡注,其方法一说《周礼·解法》: “剡注
者,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即箭尾高,箭头
低呈削状的射法。二说据《射经》: “不从高而下,
即谚所谓水平箭。此发矢之法也。”为箭头锐处
直前注在靶上。
( 4) 襄尺,东汉贾逵《周礼解诂》: “襄尺者,臣
与君射,不敢与君并立,襄群一尺而退。”而李呈
芬《射经》则认为: “襄,平也; 曲尺也。谓平其肘,
使肘上可置杯水,盖架弦毕便引也,比及满,使臂
直如矢也”。
( 5) 井仪,一说《周礼解诂》: “四矢贯侯,如井
之容仪”。为四矢中靶呈“井”字形。二说《射
经》: “言开弓圆满似井形也”。
7.“礼射”。西周除了学校习射外,凡祭祀,
朝会,宴乐等集会,还要进行“礼射”。所谓“礼
射”,就是在习射中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
定,用以“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 《礼记·
射义》) 。西周的礼射,规定为四种:
( 1) 大射,是天子在举行盛大祭祀之前,在射
宫所进行的射箭活动;
( 2) 宾射,是天子因诸侯来朝,与之行同射之
札;
( 3) 燕射,是天子、诸侯等举行宴会时的射礼
活动;
( 4) 乡射,是乡大夫举行乡饮时进行的射箭
活动。
8. 由“射术”演变产生的文化、体育、娱乐项
目。
( 1) 投壶,投壶是由射礼演化发展而来的,这
种活动主要是贵族阶层用于饮宾中的游戏,以箭
投壶,中者为胜。司马光从礼仪的角度对投壶的
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格定,这就是《投壶新格》。这
种活动形式一直延至到明清时期才消亡,反映了
射的多样化演变和传统礼制形态向体育娱乐活动
的渗入。
( 2) 射箭比赛,从两晋南北朝开始,射箭的竞
技和娱乐色彩渐浓,并产生了正式的射箭竞赛活
动。许多文物资料的发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道传》曾记载: 孝武帝在洛
阳的华林国曾举行过一次射箭比赛,当时是将一
个能容二升的银酒杯悬于百步以外, 19 个人进行
竟射,射中者即得此杯。结果,濮阳王顺喜获此奖
杯。这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奖杯赛。
( 3) 武举,“武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专为考试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始于唐代武则
天时,废于清代光绪年间。唐******试设有10 个项
目,仅射箭就占了5 项,即步射、马射、平射、筒射
和步射穿札。宋、金、明、清增设了内场考试内容,
外场考试项目只有步射、马射和马枪三项了。从
中反映出射箭这项军事体育活动在各代的突出地
位和作用。
( 4) 社团组织,宋代的射箭活动,在民间十分
普及。如以练武习射为主的“弓箭社”,在当时的
河北一带就有近600 个,弓箭手3 万多人。据《梦
梁录》所记,南宋时的临安( 今浙江杭州) 民间射
箭组织“射弓踏弩社”及“射水弩社”,对入社者的
要求是“武艺精熟,射放娴习”,这可能就是当时
民间射箭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与此相适应,政府
第5 期 刘可: 中国古代弓箭文化述略 47
为推广射箭活动,于元丰二年( 公元1079 年) 颁
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
射术,均有文字说明和图解,与近代的《操典》极
其类似。
( 5) 射栁,“射栁”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鲜
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蹛林”祭祀活动。
《东京梦华录》( 卷七) 《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
戏》: “以栁枝插于此,数骑以划子箭,或弓或弩射
之,谓之蜡柳枝。”。射栁以辽、金两代最为明显,
辽、金两代,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栁射活动,而且把
它改造成为一种程式化、制度化的礼仪形式,加以
大肆弘扬。这种仪式化的栁射活动被称为“射栁
仪”或“瑟瑟礼”。《金史·礼志八》: “行射栁、击
球之戏,亦辽俗也,金因尚之。凡重五日行拜天礼
毕,插栁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
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
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栁又以手接
而驰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
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
助其气”。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融合,射
栁活动开始传入中原。从唐到清,射栁活动在中
原地区盛行,射栁形式不仅相同,成为祭祀、军事
训练、体育比赛、节令庆典等活动的重要内容,备
受重视。
( 6) 射粉团,唐代端午节时长安盛行造粉团,
贮于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这一风俗至
清代继续流行。
( 7) 射木兔,“射木兔”为一种骑射戏,每年农
历三月三日,将木雕兔置于选定位置,戏者分二组
驰马较射。《辽史·礼志六》: “三月三日为上已,
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
下马列跪进酒,胜者马上饮之”。
( 8) 射虎,辽统治者于每年重阳节,率众臣属
部旗,举此射戏。《辽史·礼志六》: “九月重九,
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
( 9) 射草狗,元帝于每年十二下旬,选定日
期,在京都西镇国寺内墙下,洒扫平地,由太府间
供彩布,中尚间供细毡针线,武备寺供弓箭、环刀,
并制成草人和草狗各一,由贵族、官员较射。
( 10) 明清时期,射箭活动仍十分盛行。如清
康熙六十一年( 公元1722 年) ,就将“木兰秋围”
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专门射猎场所。这更促进
了习射风气的盛行。当时流行的娱乐射法有: 射
月子、射鸽子、射捆、射绸、射香火等,并都有较高
的技巧要求。表明此类射箭活动已逐渐脱离军事
而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属于文体活动的范畴了。
综上所述,中国古箭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
中国弓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弓箭的发
明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弓箭文
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祭祀、军事训练、体育
比赛、节令庆典、文化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内容,清
末,随着火器的发明,鸦片战争以后,弓箭逐步退
出了战争舞台,演变为纯粹的体育项目,流传至
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遗憾的是当国外现代
射箭运动技术和弓箭引进我国,作为现代体育项
目开展以来,我们却丢失了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
年的中国弓箭文化,如,弓箭的制作工艺、射箭方
法和射箭礼仪等。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弓箭文
化,并与全人类共同分享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是我
们炎黄子孙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体育词典编委会. 体育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
版社, 1984.
[2]徐永昌. 中国古代体育史[M]. 北京: 北京体育出版
社, 1900.
[3]王兆春. 中国古代兵器[M]. 上海: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6.
[4]谷世全,杨文清. 中国体育史[M]. 北京: 北京体育出
版社, 1981.
[5]刘挺先. 中国古代武举制度述略. 武术研究[J] . 甘肃
群体, 1982,( 1) : 74 - 82.
[6]熊志冲,钟晓敏. 栁射源流及其对古代中原地区体育
的影响[A]. 体育史论文集( 7) [C]. 北京: 中国体育
史学会, 1990,( 10) : 108 -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