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县民风介绍
阿利弓箭   2011-09-03 13:15:15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乐都县县情简介
 
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东接民和县,西连平安县,南临化隆县,北与互助县毗邻,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76公里,县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86万亩。全县海拔1850米至4480米之间,境内地形大致呈两山夹一川;年平均温度为8.1℃, 年平均降雨量为405毫米,无霜期172天。全县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1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8.81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古、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乐都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业园区正在向青海和西北地区装备制造工业基地迈进,在“十二五”规划中,乐都县被列入青海省副中心城市发展规划
乐都历史悠久,据县内柳湾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文物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时期,乐都被正式纳入封建王朝版图。东晋隆安三年,鲜卑族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隋唐时期,设鄯州都督府。宋代称邈川城,明代称碾伯卫,清代称碾伯县。1929年青海建省,改称乐都县。现隶属于海东地区。
乐都区位优势独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介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县城西距省会西宁市63公里,东距兰州168公里,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35公里,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县。邮电、通讯事业发达,电力资源充裕,住宿、购物、餐饮、娱乐场所健全,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
乐都是青海省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大县,并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全县主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蚕豆和油籽,并盛产大樱桃、苹果、花檎、软儿梨、桃、杏、核桃、葡萄、人参果。蔬菜生产已形成产业优势,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了蔬菜、洋芋两大主导产业和地膜洋芋、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三大优势品牌,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乐都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0余种,非金属中,石英石地质储量达10多亿吨,白云石储量4900万吨,石膏储量8000余万吨,大理石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此外,中坝玉、滑石、蛇纹石、陶粒粘土、石墨、红柱石等也有相当储量。金属矿中,黄金(砂金)、铁、铜、铬、铅、锌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境内水资源充沛,水能蕴藏量达2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 
乐都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人文景观众多。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6处。全县有古建筑13处,距县城20公里的瞿昙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北地区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廷式建筑群。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是考古界享有盛誉的一颗明珠,名扬国内外。汉“三老赵椽碑”、南凉古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鲁班亭等都是闻名省内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境内还有古木参天、峰崖奇秀的水峡、仓家峡、央宗林和充满神话色彩的老鸦峡鲁班亭等名胜古迹。乐都射箭文化氛围浓厚,“乐都南山射箭”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射箭之乡”。
乐都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全社会重视科技,崇尚教育,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造就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为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近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科教兴县、项目带动、蔬菜立县、工业强县、可持续发展”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特色经济框架初步形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35.31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58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92亿元,同比增长4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1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9.16亿元,同比增长47.49%。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348万元,同比增长37.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0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4582元,同比增长18.33%。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3亿元,同比增长22.4%。